网上有关“肌氨酸氧化酶是酶促动力学法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肌氨酸氧化酶是酶促动力学法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不是。肌氨酸氧化酶的催化反应是一个磷酸转移反应,不涉及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肌氨酸和磷酸肌酸的浓度变化对肌氨酸氧化酶的催化速率影响较小,因此不适合用酶促动力学法来研究肌氨酸氧化酶的动力学参数。
酶促反应进程的三个时期分别为
1、惰性分离胶促凝管金黄头盖
采血管内添加有惰性分离胶和促凝剂。标本离心后在48小时内保持稳定。促凝剂可快速激活凝血机制,加速凝血过程,所制标本类型为血清,适用于急诊血清生化、药物动力学试验。采集后颠倒混匀5-8次,直立静置20-30min,离心上清液待用。
2、EDTA抗凝管紫色头盖
乙二胺四乙酸(EDTA,分子量292)及其盐是一种氨基多羧基酸,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验,是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血型检查首选试管。不适用于凝血试验及血小板功能检查,亦不适用于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铁离子,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测定,适合PCR试验。
将2.7%EDTA-K2溶液100ml,喷涂于真空管内壁,45℃吹干,采血至2mI,抽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混匀待用。样本类型为全血,临用时需混匀。
扩展资料:
其他真空采血管
1、普通血清管红色头盖
采血管不含添加剂,不含抗凝、促凝成分,只有真空。用于常规血清生化,血库和血清学相关检验,各种生化和免疫学检测,如梅毒、乙肝定量等,抽血后不需要摇动。标本制作类型为血清,抽血后放37℃水浴中30min以上,离心,上层血清备用。
2、快速血清管橘红色头盖
采血管内有促凝剂,加速凝血过程。快速血清管可在5分钟内使采集的血液凝固,适用于急诊血清系列化验,是日常生化、免疫、血清、激素等最常用的促凝试管,抽血后颠倒混匀5-8次,室温低时可放37℃水浴10-20min,离心上层血清备用。
3、枸橼酸钠血沉试验管黑色头盖
血沉试验要求的枸橼酸钠浓度是3.2%(相当于0.109mol/L),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4。含3.8%枸橼酸钠0.4mL,抽血至2.0ml,此为红细胞沉降率专用试管,样本类型为血浆,适用于血沉,抽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临用时需再摇匀。它与做凝血因子检查的试管的区别是抗凝剂浓度与血液比例有差异,不可混淆。
4、枸橼酸钠凝血试验管浅蓝头盖
枸橼酸钠主要通过与血样中钙离子螯合而起抗凝作用。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抗凝剂浓度是3.2%或3.8%(相当于0.109mol/L或0.129mol/L),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真空采血管中含有3.2%枸橼酸钠抗凝剂约0.2mL,采血至2.0ml,标本制作类型为全血或血浆,采集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离心后取上层血浆备用,适用于凝血实验,PT、APTT、凝血因子检查。
5、肝素抗凝管绿色头盖
采血管内添加有肝素。肝素直接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可延长标本凝血时间。用于急诊和大部分生化实验,如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等。适用于红细胞脆性试验,血气分析,红细胞压积试验,血沉及普通生化测定,不适于做血凝试验。
过量的肝素会引起白细胞的聚集,不能用于白细胞计数。因其可使血片染色后背景呈淡蓝色,故也不适于白细胞分类。可用于血液流变使用,样本类型为血浆,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取上层血浆备用。
6、血浆分离管浅绿色头盖
在惰性分离胶管内加入肝素锂抗凝剂,可达到快速分离血浆的目的,是电解质检测的最佳选择,也可用于常规血浆生化测定和ICU等急诊血浆生化检测。用于急诊和大部分生化实验,如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等。血浆标本可直接上机并在冷藏状态下保持48小时稳定。可用于血液流变使用,样本类型为血浆,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8次,取上层血浆备用。
7、草酸钾/氟化钠灰色头盖
氟化钠是一种弱效抗凝剂,一般常同草酸钾或乙碘酸钠合并使用,其比例为氟化钠1份,草酸钾3份。此混合物4mg可使1ml血液在23天内不凝固并抑制糖分解,不能用于尿素酶法测定尿素,也不用于碱性磷酸酶和淀粉酶的测定,推荐用于血糖检测。
含有氟化钠或草酸钾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喷雾剂,可抑制糖代谢中烯醇化酶活性,抽血后颠倒混匀5-8次,离心后,取上清液血浆备用,是血糖快速测定专用管。
百度百科-真空采血管
酶促反应进程的三个时期分别为如下:
在酶促反应体系中,底物浓度和产物浓度随着反应进程不断发生变化。典型的酶促反应一般包括三个时期:延滞期、线性期、非线性期。
1.延滞期:指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期酶促反应速度比较慢。
2.线性期:指延滞期后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并且保持相对恒定的一段时间,此时底物浓度足够,酶促反应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因此此时测定酶促反应速率能较好地反应酶活性的大小。
3.非线性期:又叫底物消耗期,指线性反应期后反应速率明显下降,酶促反应进程偏离直线的一段时期。此时酶促反应速率受底物影响较大。
二、酶促反应动力学
中间产物学说指出,酶浓度和底物浓度是决定酶促反应速度的两个关键因素。当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有关。可以人为的将酶促反应速度曲线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在底物浓度很低时,酶未被底物饱和,中间产物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该阶段称为一级反应。只有一级反应的反应速度才能代表酶的活性,因此酶活性测定要在一级反应进行。
2.第二阶段:大部分酶分子与底物结合,尽管增加底物浓度,也不能使中间产物成比例增加,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不成正比,该阶段称为混合级反应。
3.第三阶段:所有酶分子都被底物饱和,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该阶段称为零级反应。
关于“肌氨酸氧化酶是酶促动力学法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问山]投稿,不代表亿简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jgoibb.cn/yz/155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亿简号的签约作者“问山”!
希望本篇文章《肌氨酸氧化酶是酶促动力学法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亿简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肌氨酸氧化酶是酶促动力学法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肌氨酸氧化酶是酶促动力学法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